
YWCA 天拉吧天水圍故事館參與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23,以「交換生活」為題,讓青少年與社區不同社群藉著參與式創作,達至「交換視點」、「共同經歷」、「感覺生活」,讓他們能有不同層面的交換和交流生活經驗。
YWCA 天拉吧天水圍故事館參與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23,以「交換生活」為題,讓青少年與社區不同社群藉著參與式創作,達至「交換視點」、「共同經歷」、「感覺生活」,讓他們能有不同層面的交換和交流生活經驗。

聯合策展人:梁展峰、小宇
策展團隊:Samy、Gigi、Suki、Alex

聯合策展人:梁展峰、小宇
策展團隊:Samy、Gigi、Suki、Alex
何謂「天拉吧」?
藉社區藝術「凝聚天水圍故事,開拓社區活力」
「天拉吧-天水圍故事館」 (Tin Library) 為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天水圍綜合社會服務處轄下單位,於2014年年初成立,「拉吧」取自時下青少年對圖書館(其英文翻譯Library)的俗稱,希望藉社區藝術「凝聚街坊參與,重構天水圍生活故事」。
天拉吧持續發展「藝術家 X 社區 X 機構」的協作模式,共創有機和在地的藝術創作。
策展語 · 前言
你曾否幻想過:有一天成爲別人生活的交換生,經歷截然不同的生活?
例如,執起鋤頭,頂著草帽,體驗「年長都市農夫」的鄉郊生活?或者,試著用畫筆紀錄眼前陌路人的一舉一動,想像插畫家的公園狂想?
天水圍的青少年忙著線上生活,很少機會在線下和不同社群相遇。天拉吧看見青少年的迷失,於是嘗試為他們牽上紅線,以創作成為青少年與不同社群相遇的起點。
從2023年秋至2024年春,天拉吧邀請六組「藝術和設計」創作單位與天水圍街坊——特別是同學仔和老友記,共同參與「交換生活—社區藝術共創計劃」,成為彼此故事的「交換生」。
生於「專注自身」的年代,青少年逐漸輕視「交換生活」的力量。
天拉吧一直相信:在共同創作的經歷中,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嘗試以「交換視點」、「共同經歷」、「感覺生活」的行動切入,相互溝通與理解,最終發現彼此生活,發掘社區中「交換」的化學作用。
雖然沒有秒速「交換生活」的魔法,但天拉吧透過至少兩星期的藝術參與,從學習創作到熟悉社群,從做出作品到為對方做好作品,將參加者的經歷與視點交疊,設身處地交流各自對生活的感覺和想法。
天拉吧嘗試善用各種創作工作坊與活動,包括藍曬、紗織、寫生和公園設計等,以暢快又自在的藝術語言來承載生活和記憶的感覺,讓參加者單純地分享自我。

焦點故事 · 交換生的交換日記
紅線牽上之際,「交換生」在工作坊相遇,
一言一語,異口同聲,七嘴八舌,
交流彼此生活,分享日常異同。
本展區聚焦四項工作坊裡「交換生活」的某些片刻,原來在交換故事的那時那刻,全新的有趣故事已悄悄萌芽。
公園改造工作坊—花名牌設計
「花甲」年華
愛笑的女生不只美,亦美得醒目。
來到天水圍公園參與花名牌設計活動的居民們,
意外地從一位路過的婆婆身上,
聽到「花姑娘」的故事。
「以前的年輕姑娘會先刮花指甲表面,
用蒜頭汁來消毒,
再塗抹花瓣汁液作指甲油。」
天然鮮花染料色彩斑斕,
姑娘們用心將其佈滿指甲,
完成後第一件事原來不是炫耀,
婆婆意猶未盡地續說:
「之後好多花姑娘會舉起雙手,不再工作。」
藍曬工作坊
「星」移物換
藍曬工作坊最後一堂——
「交換生」印曬最後作品前,
將要介紹自備的隨身物品。
輪到老友記,她興奮道:
「我後生嗰時,鍾意歌手黎明!」
課堂上歡聲笑語,
同學仔追問往昔追星故事,
好奇以前有沒有明星相和紀念品?
「以前邊得閒追星啊!」
經歷過黃金時代的老友記在旁補充道。
另一位老友記又略帶羞澀補上一句:
「以前去睇演唱會就會。」
紗織工作坊
卡通迷的紫色緣分
為了創作紗織,
「交換生」各自準備了一張相片。
同學仔瑩瑩與老友記Jill一組,
Jill留意到瑩瑩準備的相片,
竟是卡通角色可羅米,欣喜問道:
「你都鍾意Kuromi?我都係呀!
我仲好鍾意Hello Kitty,
買咗好多首飾,同埋飾物。」
嫲孫級年齡鴻溝,卻有好幾個相似點:
喜歡可羅米、喜歡紫色、喜歡卡通公仔⋯⋯
興許家人也未必瞭如指掌的小事,
令瑩瑩之後每堂都會走近Jill,
一起投入紗織創作。
Jill說:「我哋真係好有緣!」
農具設計工作坊
電鑽大家姐
曉渝是農具製作工作坊的「交換生」,
也是「電鑽大家姐」。
第一次到「天姿作圍」社區農場時,
曉渝發現休息區裡,工具擺放得很凌亂,
於是跟小組同學一起,著手製作大木架,
新木架設計比舊木架更堅固耐用,
有助存放更多農具。
曉渝第一次接觸木工,
從零學習使用鋸子、釘子、電鑽等工具。
在老師詳細指導後,
曉渝逐漸掌握竅門,
得意的曉渝更發揮所學所長,
執起電鑽逐一為其他同學上螺絲,
由此獲得一可愛綽號:
「電鑽大家姐」。
當同學仔踏足天秀墟和農地;
當老友記重回青葱校園;
當大學生、打工仔與途人散步天水圍公園⋯⋯
天拉吧牽起「交換生」的紅線,
聯同藝術家和設計師,
齊齊以藝術及設計工作坊形式展開「交換」!
天水圍輞井圍本地小農夫:
天主教培聖中學與天姿作圍的交換日記
你嘲說:天水圍就係「天乜天物」,全無特色。 同學仔卻能自豪說道:我試過喺天水圍耕田!你試過未?
「交換生」拜訪位於輞井圍的社區農場, 落田務農,與農夫傾談, 切身處地,從零起步, 為農夫設計全新木制農具, 成為本地農業的小後援。
將溫泉搬進天水圍公園:
與Miki Ho畫住玩公園寫生狂想日
長椅上發白日夢⋯⋯似乎有個溫泉在眼前?
「交換生」相約公園漫步寫生, 紀錄每位遊人的日常蹤跡, 以畫筆紀錄與狂想,繪於樹葉林紋、真人大小浴簾、迷你寫生畫冊⋯⋯ 將天水圍公園的頃刻片段「縮小」再「放大」!
寫實地發白日夢, 在天水圍公園裡一齊創作吧!
坐言起行!藝術改造天水圍公園:
天拉吧的公園改造工作坊
如何改造天水圍公園? 「交換生」說:從小花、電話亭、懷舊遊戲談起。
「交換生」學習種種花名由來,花朵特徵, 還有路人路人娓娓道來的小趣事, 繪成花朵與「交換生」的花名牌。
尋訪街坊,回溯懷舊遊戲, 原來拋豆袋都有「老手玩法」? 改良至現代版本,再於公園重演七零年代。
「交換生」可能連電話亭的用法都不清楚, 不要緊,讓我們重新裝飾,將它當作我們的公園遊戲「秘密據點」! 承載「交換生」的創意與遊戲玩法, 陪伴途人在天水圍公園內自得其樂。
如何組建高達兩米的大織架?
天水圍兩代人的紗織工作坊
舊物不會被丟棄,它是記憶的時間囊。
爽身粉罐內的殘留香氣、被孫兒亂擺的玩具配件、嫲嫲送的美勞課調色碟⋯⋯都成為連結兩代生活故事的交織碎片。
當「交換生」選取專屬顏色、材質和不同粗幼度的紗線,伴隨著記憶交流,將彼此互相聯系,從而組成高達兩米的織物裝置,形成「交換生」共同經歴的紗鷗麗編織。
闖進天秀墟: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的舖位設計大挑戰
走進天秀墟菜檔, 讓「交換生」認識街坊義工, 上一課沒有教科書的「墟市經營學」。
聆聽檔主需求,由零基礎的「交換生」設計貨架模型, 拚盡心思、埋首組裝、聆聽回饋, 以煥然一新的舖位貨架及牌匾為天秀墟增添新鮮活力。
笑談人生、現實與渣男:
天水圍「兩代冰室」課堂激辯
喜歡冰室的人,或許鍾情於一杯茶,一塊餅的午後悠閒, 或許喜歡傾講八卦的社區互動, 天拉吧好奇:同學仔和老友記有無共同話題?
讓我們在「兩代冰室」中交頭接耳, 討論「人生」、「關係」和「生活」, 熱烈地討論後,花點時間沉澱,寫下本日金句。
明星閃卡、木梳與手機繩:
藍曬工作坊印記生活片段
物件不只是工具,也是故事的鎖匙。
「交換生」準備隨身物與相片, 分享心底裡的故事,創作藍曬相簿。
明星閃卡、木梳與手機繩—— 兩代共同發現今昔生活日常。
手提布袋上藍白雙色的圖像顯出, 猶如X光造影般的藍曬作品,透視出物主的生活故事。
交換生活的「交換成果」
計劃成果報告
如果跨代合作、明辨性思維與社區關懷能夠被量化和觀察,它將會是什麼模樣?
天拉吧於2023年至2024年間,開展「交換生活——社區藝術共創計劃」,以「交換視點」、「感覺生活」和「共同經歷」為核心,邀請天水圍社區不同階層、背景與年齡的居民參與社區營造項目,相互溝通與理解,最終發現彼此生活。
半年活動後,天拉吧蒐集51位青少年工作坊參加者的問卷結果,得出參與者對跨代溝通、創新思維與關懷社區的正面影響。在項目服務超過2,000人後,天拉吧期望整合分析數據,為有意了解天水圍社區的社工與機構提供洞見,共同改善地區生活素質。
自秋至春,接近半年的「交換生活」接近尾聲,天拉吧團隊在此感謝六組創作單位、五間學校師生、長者中心與社企的老友記、眾多義工與同工,以及更多幕後助手,交換個人創意、時間與能力,讓更多「交換」變得可能。
「交換」是頃刻之間的得著,亦是一段成長旅程。
每位「交換生」於活動前互不相識,人生經歷或許不曾交集,在天拉吧的紅線牽引下,竟成了他和他的友情見證。
對天拉吧而言,「交換」為天水圍社區帶來記載生活碎片、發掘新視點與營造新場景的可能。
當隨身物件、公園花草、街坊故事、冰室對話成了生活碎片,「交換生」逐塊收集、拼湊、組合,再小心翼翼地交給另一位「交換生」時,通過溝通與理解,我們共同發掘出新視點。
當「交換生」切身處地,觀察對方需要,付出努力與創想後,「交換生」共同創造了新農具、新舖位展架、多彩的紗織織架、新奇的公園探索、「心層次」的冰室對話⋯⋯平平無奇的場景,又承載全新關係的開篇。
原來「交換」,就是相互溝通、觀察與關懷、回饋社區。
天拉吧感謝「你」——願意欣賞天水圍社區中每位「交換生」努力成果的某位朋友,你或許同住天水圍,或許居於其他地區,不要緊,「交換」並不如想像般難,一起發現和想像社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