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闖進天秀墟: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的
舖位設計大挑戰

闖進天秀墟: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的
舖位設計大挑戰

舖位設計工作坊
「墟」字常聽,卻非現代常見。「墟」意思為有人聚居與進行商業活動的地方,例如早已變改墟市風貌的粉嶺聯和墟、大埔墟、沙田墟等。香港的墟隨年遞減,唯獨座落在天水圍天秀路的天秀墟反其道而行,2013年才竣工,服務天水圍社區至今已達十年。
天拉吧「交換生活」項目工作坊「舖位設計工作坊」,邀請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學生與導師 2 Square Metres 踏進亂中有序的天秀墟,為非牟利機構天姿作圍經營的舖位改善置物空間,以煥然一新的舖位貨架及牌匾為天秀墟增添新鮮活力。
創意領航:2 Square Metres
交換媒介:實地體驗、設計草圖、交換日記
感覺紀錄:可動貨架、菜檔招牌
參與團體: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天姿作圍

舖位設計工作坊
「墟」字常聽,卻非現代常見。
「墟」意思為有人聚居與進行商業活動的地方,例如早已變改墟市風貌的粉嶺聯和墟、大埔墟、沙田墟等。香港的墟隨年遞減,唯獨座落在天水圍天秀路的天秀墟反其道而行,2013年才竣工,服務天水圍社區至今已達十年。
天拉吧「交換生活」項目工作坊「舖位設計工作坊」,邀請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學生與導師 2 Square Metres 踏進亂中有序的天秀墟,為非牟利機構天姿作圍經營的舖位改善置物空間,以煥然一新的舖位貨架及牌匾為天秀墟增添新鮮活力。
創意領航:2 Square Metres
交換媒介:實地體驗、設計草圖、交換日記
感覺紀錄:可動貨架、菜檔招牌
參與團體: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天姿作圍
讓我們先作介紹
什麼是「交換生活」?
「交換生活」讓天水圍青少年與社區不同社群,藉著一同創作社區設計及參與式社區藝術,達至「交換視點」、「共同經歷」、「感覺生活」,讓他們能夠有不同層面的交換和交流生活經驗。
三方藝術協作
「舖位設計工作坊」
天拉吧以「街坊 X 藝術家 X 機構」為項目核心,將天水圍的空間和生活以藝術角度呈現。
在「交換生活」的「舖位設計工作坊」中,我們邀請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踏進天秀墟內,由非牟利機構天姿作圍管理的舖位,嘗試與街坊義工交換經驗後,設計嶄新的可動貨架與菜檔招牌,改善舖位格局。
亂中尋序
以設計思維想像舖位空間
第一堂:2023年12月5日(二)
不足四千尺面積內,天秀墟容納高達186個檔位,包羅萬有的代價是注定每檔舖位細小。想做到五臟俱全,必先想得周全,一旦輕改格局,則牽動買賣走線,再難找回經營節奏。因此,當方中同學抵達天姿作圍舖位後,第一件事不是給予意見或改動傢俬擺位,而是訪問檔主。
每間舖位的蔬果展示格局,往往順應需求而變:今期芥蘭當造,自然擺得更當眼;還有西芹想清貨,擺得近磅,結帳時一併展示,最多平多兩蚊。因此,檔主針對時刻變動的商業實況提出難題:環境太雜亂、價錢牌太亂、招牌被擋、要顯眼地展示特價區⋯⋯
按檔主提出的每個難題,方中同學再仔細度呎、記錄、討論,回到核心經營細節,才能設計實用工具。
兩級學生分工
設計精巧工具
製作日程:2023年12月15日至2024年1月24日
回到學校,方中同學分頭行事:中四級同學著手重設天姿作圍的手推車,製作全新層架式手推車,讓蔬菜能夠多層地展示。中五級同學則注重從美術改善空間觀感,讓狹窄舖位變得更明亮舒適,改善顧客的購物體驗。兩級同學跟隨導師 2 Square Metres 學習空間設計原則與傢俬裝嵌方法後,就要思前想後,繪畫傢俬雛形。
想法快速成形仰賴專業支援,導師聽取方中同學創想後,隨即與木工師傅研究,並迅速提供後製設計,建立傢俬模型設計圖。雛形在手,才能與天姿作圍檔主來回討論,交換彼此視點與經驗,不讓心血白費。
天秀墟群雄逐鹿,講求五花八門須一眼看清。因此,新傢俬必須方便移動、耐用、有效展示各類商品,方中同學決定使用堅硬而輕量的鋁,作為可移動置物架的主要材質,既容易打理,亦方便後續維修。
從訪問檔主、度呎記錄、討論想法、畫則建模、聽取檔主反饋,到著手組裝建材,扭實螺絲,裝嵌出可移動置物架,每件部件均由方中同學親手打造,歷時接近兩個月的舖位設計工作坊亦接近尾聲,迎來成果發佈日。
年輕創想
為墟市點一盞燈
舖位設計工作坊成果展示:2024年2月20日(二)
成果展當日,方中同學一路搬搬抬抬,將新造傢俬從學校搬到天秀墟,包得密實卻也能看到亮眼的「天姿作圍」招牌。記得檔主曾反映嗎?「招牌被擋,離遠看不清舖位。」方中同學發揮創意,為舖位設計一面耳目一新的招牌。
以鋁架為結構,木箱以分隔,膠籃來承載的可移動置物架足有三層,高度貼近檔主視線,檔主與顧客一眼望去就能望清新鮮蔬果。直立式展示提升空間感,改善收納效率。檔主無需彎腰或踮腳就能取得蔬果,省力且安全。
天秀墟歷經十年服務歲月,為基層市民提供平宜商品,以及檔主向上流動機會,然而受限於商品與服務,目標顧客多為區內基層家庭或較年長居民。青少年對糧油雜貨不感興趣,少逛天秀墟亦屬常事,但卻能夠以另一種形式為天秀墟提供創想。
墟市不再年輕,但青少年可以增添活力。打破循規未必理想,畢竟墟市還是服務居民之地,但錦上添花,改善環境卻是青少年值得挑戰的小事。
對,只是小事。一個鋁架未必改變天水圍基層生態,也無法使舖位忽然門庭若市,但用心嘗試交換彼此視點,創造全新交會,或許一些小事就能撼動社區階層,令不同社群連結得更緊密,墟市更熱鬧。













交換·天秀墟生活故事
食米不知米貴,買米需要學賣米嗎?
方中同學與 2 Square Metres 踏入天秀墟舖位,親身感受街坊義工的買賣生活,學習陳設商品心得與舖位經營流程,再花上數星期來設計模型、來回溝通、調整細節、裝嵌組件,與舖位義工共同經歷一次「舖位設計」。
沒有北歐風格的說明書,也沒有一板一眼的教科書指導,方中同學從導師與舖位出發,為天秀墟增添青少年的新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