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言起行!藝術改造天水圍公園:
天拉吧的公園改造工作坊

坐言起行!藝術改造天水圍公園:
天拉吧的公園改造工作坊

公園改造工作坊
莫說Gen-Z與千禧世代,興許90後都有一部分未用過電話亭。天水圍公園自上世紀末落成,電話亭自此陪伴途人至今。承載無數回憶的小盒子見證花草枯榮,街頭遊戲褪色,如今只見途人低頭經過,無人再需要自備輔幣才能打電話。
不過,喜愛社區的天拉吧卻想再次為天水圍公園改頭換面,在2022年公園節「爾後之庭」公園改造活動結束後,我們再次召集「交換生」齊集公園,進駐裝飾電話亭,改造為公園遊戲的「秘密據點」,並全面翻新懷舊遊戲,以花名牌創造童趣故事。
創意領航:2 Square Metres
交換媒介:公園導賞、繪畫、訪問、交換日記
感覺紀錄:花名牌、遊戲補給站
參加者:Irene、苑彤、梓瑜、君儀、兆雅、 Mingyan、Pim、Elmo、金蓮、Summer、Anson

公園改造工作坊
莫說Gen-Z與千禧世代,興許90後都有一部分未用過電話亭。天水圍公園自上世紀末落成,電話亭自此陪伴途人至今。承載無數回憶的小盒子見證花草枯榮,街頭遊戲褪色,如今只見途人低頭經過,無人再需要自備輔幣才能打電話。
不過,喜愛社區的天拉吧卻想再次為天水圍公園改頭換面,在2022年公園節「爾後之庭」公園改造活動結束後,我們再次召集「交換生」齊集公園,進駐裝飾電話亭,改造為公園遊戲的「秘密據點」,並全面翻新懷舊遊戲,以花名牌創造童趣故事。
創意領航:2 Square Metres
交換媒介:公園導賞、繪畫、訪問、交換日記
感覺紀錄:花名牌、遊戲補給站
參加者:Irene、苑彤、梓瑜、君儀、兆雅、 Mingyan、Pim、Elmo、金蓮、Summer、Anson
讓我們先作介紹
什麼是「交換生活」?
「交換生活」讓天水圍青少年與社區不同社群,藉著一同創作社區設計及參與式社區藝術,達至「交換視點」、「共同經歷」、「感覺生活」,讓他們能夠有不同層面的交換和交流生活經驗。
三方藝術協作
「公園改造工作坊」
天拉吧以「街坊 X 藝術家 X 機構」為項目核心,將天水圍的空間和生活以藝術角度呈現。
在「交換生活」的「公園改造工作坊」中,我們邀請11位「交換生」連同導師 2 Square Metres 創意改造天水圍公園,探索公園草木故事,以童真角度設計「花名牌」;尋覓懷舊遊戲由來,改良翻新成2024版全新玩法;重新裝飾電話亭,讓上世紀承載無數回憶的小盒子,承載今年春天的嶄新故事。
無所用的電話亭
最高調的「秘密據點」
如今於天水圍公園內,仍能正常運作的電話亭為數不多,「交換生」便採用了其中三個已停用的電話亭,為此賦予意料之外的新功能,承載「交換生活」各種工作坊的歡笑回憶。
在天拉吧「交換生活」項目中,不同「交換生」分別參與「公園寫生工作坊」和「公園改造工作坊」,由插畫家 Miki Ho 和創意團隊 2 Square Metres 帶領創造新意,包括公園寫生插畫、花名牌角色、懷舊街頭遊戲教學等。
當中,工作坊衍生的豐富創意,以貼紙方式成為電話亭的內外裝飾,增添生氣與童趣,亦展現了「交換生」的創意成果。而設計團隊 2 Square Metres 亦為電話亭設計「電話」的迷你裝置,讓路過街坊能夠順著指示,領取遊戲單張。由於街坊反應相當活躍,我們更多次補充單張,滿足參加者需求。
一切想法從電話亭發散至公園範圍,踏進亭內拎一張遊戲地圖,就能跟著路線遊覽天水圍公園,欣賞花名牌與體驗懷舊遊戲。
看花講故事
創意設計花名牌
天水圍公園佔地接近15公頃,接近四分三個維園大小,當中櫻花、風鈴木、繡球花、飛燕草等花卉都植於園內,四季人氣依然。
你看花是花,有人看花卻是千奇百趣。「交換生活」鼓勵「交換生」與社區不同元素分享情感,創造想法,而花名牌就是記錄「交換生」於某一時刻對花卉的隨心想像。
假如你第一次聽到「兵兵菊」,你會有怎樣的想像呢?理性地想:它是一棵菊花,燦爛奪目。然而,在小朋友眼中,或許重點更在兵兵菊的形狀上:原來更似一球雪糕,!於是小朋友在花名牌上畫繪畫雪糕圖案,賦予植物新奇意義。花名牌毋需想得合理,只需隨心設計,為途人介紹你心中的「兵兵菊」。
以電話亭玩天水圍
特別版貓捉老鼠
小時候玩「貓捉老鼠」,全港學生的常用玩法,大抵都是不對稱分組後,「貓」捉到所有「老鼠」便勝利,但遊戲來到天水圍公園後,竟出現了全新版本?
在設計團體與天水圍街坊合力創作後,我們特別招募天水圍區內親子,試玩貓捉老鼠、抓子與跳飛機等懷舊遊戲,讓老人家教小朋友玩抓子,由親子合力佈置跳飛機的方格地貼。
新思維與舊遊戲碰撞下,原來還可以有全新玩法,例如跳飛機在基本玩法外,就出現「猜皇帝」與「快速通行法」;抓子,或稱為「拋豆袋」和「擲豆袋」,就衍生出神秘的「老手玩法」;貓捉老鼠更由單方面捕捉,增添了領地範圍、遊戲物資、解救同伴等戰略元素。
街頭遊戲不只一種玩法,隨人隨地,按樂趣、地道文化或年代而變化。遊戲生於街頭,材料自然取於街頭,「交換生」嘗試重新改造懷舊遊戲,不但活化公園空間,亦是回顧過去街頭文化,應用於現代社區的新嘗試。
探索往昔
發掘適用當下的樂趣
舊時不復存在,我們活於未來。那些「90年代不知幾好幾好」的論調也漸漸更新為「00年代不知幾好幾好」。身邊總有「幾好幾好」的事在發生,也有看似不被需要的事物被捨棄,或珍視,或革新,或留存。
天水圍公園承載了自然生態與社區人文,在看似靜態的電話亭與樹木之間,「交換生」與你正在隨心地創造有機故事,就如天水圍社區天天日常。
我們通過「交換生活」,鼓勵「交換生」與一般市民來改造公園,推動社區共同發掘全新場景,結合自身經驗與回憶,與藝術創作後的有機成果交換彼此想法,繼而併發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電話亭是我們的「秘密據點」,玩過貓捉老鼠的你,又或許看電話亭就如小糧倉一樣;各種花卉是我們的「花名牌」主角,但在日日路過的你眼中,或許是某種共同成長的小同伴。展覽完結後,當我們逐一收起佈置各處的花名牌,原來有些街坊會感到惋惜:「咁靚做咩收起呀?」儘管只是一句挽留,卻見到圍繞社區的熟悉感確實伴在身邊,建構出專屬於每個人的公園視點。
玩樂永不休止,就如時間從不間斷,社區故事總會延續。在「交換生活」的視點與你的經驗之間,一齊找出共通點,再發掘更多天水圍生活趣事吧。





















「交換生活遊花園」展覽
意外地交換,有機地生活
「交換點子遊花園」自「交換生活公園改造工作坊」延伸而成,由天拉吧與康樂文化事務署合作,以街坊奇思妙想小點子來佈置天水圍公園各處,發揮社區創意。
展覽創作分為兩部份:以「公園寫生工作坊」導師及插畫家Miki Ho帶領,陪伴街坊到天水圍公園內寫生,以畫筆紀錄園內人事物,用作佈置更亭外觀。
另一部分,由「公園改造工作坊」導師 2 Square Metres 帶領街坊,為電話亭製作「遊戲補給站」齊集工作坊中被重新發掘的懷舊遊戲,並為天水圍公園正在舉行的花卉展鮮花,設計充滿想像及故事的花名牌,深受康文署同事及街坊歡迎,成為展覽熱門創意元素。


















交換·公園的另一面向
公園改造工作坊涵蓋三大活動:設計花名牌、發掘懷舊遊戲與營造全新電話亭。
「交換生」與自然、歷史和不可逆轉的現代化交換視點,在虛無飄渺的尋覓之中,共同在天水圍公園發掘無數文化蹤跡,感覺社區中少被重視的生活細節。
公園不會無端消失,回憶亦能永久保存,只要共同經歷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