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組建高達兩米的大織架?
天水圍兩代人的紗織工作坊

如何組建高達兩米的大織架?
天水圍兩代人的紗織工作坊

紗織工作坊
黃子華曾打趣說:「真心話用外語講,真心好多。」傳遞心聲,保留情感的最佳方法,除了親口訴說或利用語言隔閡來半掩心意,還可以用色彩、材質或縱橫交錯來表達。
紗織,或稱為SAORI,源於日本手織工藝,作品看似隨意編織,卻是編織者透過溝通、引導、思考,從一針一線回溯經歷感情的藝術過程。
天拉吧「交換生活」的「紗織工作坊」,邀請藝術家由美帶領來自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與明愛元朗長者社區中心(天澤中心)的兩代「交換生」,嘗試以感覺和經歷引導創作,編織出高達兩米的大織架。
創意領航:由美
交換媒介:相片、舊物、交換日記
感覺紀錄:紗織
參與團體: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明愛元朗長者社區中心(天澤中心)

紗織工作坊
黃子華曾打趣說:「真心話用外語講,真心好多。」傳遞心聲,保留情感的最佳方法,除了親口訴說或利用語言隔閡來半掩心意,還可以用色彩、材質或縱橫交錯來表達。
紗織,或稱為SAORI,源於日本手織工藝,作品看似隨意編織,卻是編織者透過溝通、引導、思考,從一針一線回溯經歷感情的藝術過程。
天拉吧「交換生活」的「紗織工作坊」,邀請藝術家由美帶領來自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與明愛元朗長者社區中心(天澤中心)的兩代「交換生」,嘗試以感覺和經歷引導創作,編織出高達兩米的大織架。
創意領航:由美
交換媒介:相片、舊物、交換日記
感覺紀錄:紗織
參與團體: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明愛元朗長者社區中心(天澤中心)
讓我們先作介紹
什麼是「交換生活」?
「交換生活」讓天水圍青少年與社區不同社群,藉著一同創作社區設計及參與式社區藝術,達至「交換視點」、「共同經歷」、「感覺生活」,讓他們能夠有不同層面的交換和交流生活經驗。
三方藝術協作
「紗織工作坊」
天拉吧以「街坊 X 藝術家 X 機構」為項目核心,將天水圍的空間和生活以藝術角度呈現。
在「交換生活」的「紗織工作坊」中,我們邀請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的學生,以及明愛元朗長者社區中心(天澤中心)的老人家,嘗試以喜愛的針線和繞法,隨心拼湊出不同紗織小作品,又將充滿各自故事與經歷的小織物,融合成一個高達兩米的大織架,形成龐大而動人的情感交換。
毋需過多技巧
先循內心聲音
第一課紗織工作坊:2024年3月4日(一)
第一課開始,先讓兩代「交換生」學習用最基本繞線技巧嘗試在藤圈上編織圖案,好好掌握紗織基本技巧。那怕只有五顏六色又粗幼不一的織線,其實搭配起來也可以變化無窮。
初次嘗試未盡完美,仍算上手。創作初哥總是充滿疑問:這是什麼材質?能夠做出怎樣的效果?如何像由美一樣編織出圖案?如何才能完滿大織架?許多疑問並未有答案,或者從探索紗織藝術的道路上,「交換生」能共同從一個一個色彩斑斕的藤圈中,填滿內心好奇。
你望望我在摸索拼湊,我又望望由美在教學,最終看著由美將一件件小作品繫上大織架,似乎看到六堂後「交換生」將會有怎樣的藝術成果。
藤圈與故事交錯
結合兩代生活故事
紗織工作坊課程:2024年3月11日至4月15日
相見好,共事難。「交換生」分享彼此故事雖然令大家傾笑甚歡,但要用高達兩米的大織架承載所有的故事,並保持大織架的視覺效果和諧美觀,還是要花點心思。
從第二課開始,兩代「交換生」開始著手編織大織架。不過,當一件一件繫上大織架時,大家不難發現:原來我要與其他「交換生」交換意見與選擇,才能讓大織架看起來更完美。你喜歡放學時下雨天,所以選擇藍色紗線;我喜歡與家人登高,於是揀選了綠色紗線⋯⋯顏色、粗幼、材質不一,各類小織物形成,各有各美麗,但放到大織架上,就得有所取捨,才能讓不同的小織物得以大融合。
創作前,兩代「交換生」分享相片和物件背後故事,從聆聽和交流,感受彼此經歷的溫度與情感,繼而選擇呼應那溫度與情感的紗線和色彩。你用靛藍色幼線代表消逝的友情;我配搭藍色和綠色粗線,織出代表忙碌日常的生活平衡。有時候難以啟齒,或許可以透過紗織圖案來反映難以言喻的內心情感。
一齊交換
大織架的創作經歷
獨立公園誌創作:2024年2月3日(六)
來到最後兩堂,大織架已變得密密麻麻。旁人看不出脈絡,「交換生」卻能清楚記得每一件作品的前因後果,外表內情。
正因工作坊透過紗織來鼓勵交流和合作,於是在探索故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交換生」成為了難得的朋友。有些同學樂意設計圍巾,幾位同學圍在一起,相當和睦;有些同學相約一起編織出蝴蝶結花樣,使得織架看似獨一,實質有二;有些同學更因與老人家喜好相近,都喜歡可愛的卡通人物,於是上課時總會坐在一起,分享紗織樂趣之餘,亦結識了一位跨越年齡隔閡的新朋友。
大織架是藝術成果,但並非工作坊的核心目的。共同創作大織架,讓「交換生」變成同路人,途中時而傾談,時而取笑,時而創作,逐漸地交換彼此看法和視點。你會發現年齡和背景似乎不太重要,能否共同分享對生活的情懷,採納對方的感受和視點才是關鍵。
最終,在縱橫交錯的紗線之間承載多少想法、感受和故事,「交換生」未必一字不漏的全部記得,但最少大家都能通過紗織這創作方式自在地訴說心聲,坦誠地表達對社區和身邊人的情感。



























交換·縱橫交錯的紗線
「紗織工作坊」的關鍵不在大織架,「交換生」在編織過程的談笑風生才是主菜。
工作坊的創作,以圓形滕圈作起點。「交換生」從自備的照片上選取喜愛的顏色,選上紗線編到織架上。過程中,老友記與青少年談起生活瑣事,竟然跨越了年紀隔閡,找到無數相似。
於是,當大織架完成時,我們驚喜地發現:原來兩代都已變成歡樂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