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 用創意佈置天水圍
如果要講「天拉吧」的起家之作,一定會提到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不少天水圍街坊都記得,我們當時用彩色膠紙,在公共空間中進行藝術創作。這些畫面不只是色彩繽紛,而是把公共空間視為一個「家的延伸」,就像替自己社區佈置一樣,把藝術融入日常生活。
或許有人覺得,在天水圍做社區藝術創作似乎很簡單——貼上彩色膠紙就可以。但事實上,每一次創作背後,都伴隨與地方管理單位多次討論與文件往返。每一次向管理者申請,我們都傾注心思,努力爭取讓公共空間向藝術打開。當作品順利呈現,往往都能啟發街坊及管理者,拓展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新想像。
創作從來都不容易,就是每一個實驗讓我們發現社區藝術的可能性。每一次行動都是挑戰,也是一種突破,讓我們不斷探索藝術如何在城市、在社區、在公共空間中生根發芽。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
用創意佈置天水圍
如果要講「天拉吧」的起家之作,一定會提到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不少天水圍街坊都記得,我們當時用彩色膠紙,在公共空間中進行藝術創作。這些畫面不只是色彩繽紛,而是把公共空間視為一個「家的延伸」,就像替自己社區佈置一樣,把藝術融入日常生活。
或許有人覺得,在天水圍做社區藝術創作似乎很簡單——貼上彩色膠紙就可以。但事實上,每一次創作背後,都伴隨與地方管理單位多次討論與文件往返。每一次向管理者申請,我們都傾注心思,努力爭取讓公共空間向藝術打開。當作品順利呈現,往往都能啟發街坊及管理者,拓展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新想像。
創作從來都不容易,就是每一個實驗讓我們發現社區藝術的可能性。每一次行動都是挑戰,也是一種突破,讓我們不斷探索藝術如何在城市、在社區、在公共空間中生根發芽。
在街道實現我們的鬼主意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 #1
每日走過天水圍的大街小巷和商場,你是否也曾經冒出過一個鬼主意——想在街道上亂畫一通、為沉悶的城市添上一筆色彩?
2014年11月,「天拉吧—天水圍故事館」舉辦了首個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並邀請藝術家楊秀卓老師帶領街坊,一起在社區實驗如何以創意改變公共空間。
參加者透過一系列藝術營與工作坊,主動探索區內不同角落。楊老師就像替我們換上了一副新鏡片,提醒大家以全新的視覺去觀察與創作。
這是天拉吧首次挑戰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出動,我們每一次都膽戰心驚。但當看見青年玩得盡興,臉上綻放笑容,一切艱難都變得值得。
2014年11-12月
在街道實現
我們的鬼主意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 #1
每日行走於天水圍大大小小街道及商場,大家曾否有過鬼主意,想在街道亂畫一通呢?
「天拉吧—天水圍故事館」在2014年11月舉行藝術營及工作坊,藝術家楊秀卓老師,邀請各位天水圍人一同在社區進行藝術實驗,為這個城市添上色彩。
參加者在藝術營及工作坊中,主動到區內探索區內各個地方,楊老師為大家戴上新鏡片,以新穎的角度進行觀察及創作。
一齊在天水圍頑皮一下,在街道實現我們的鬼主意。
2014年11-12月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 #2
裝置.流動.景觀
如果天水圍公共空間是個舞台,那麼在社區裡的人都是主角,街頭表演的、漂書的、練習舞藝的、耍太極拳的,他們都在實踐空間的可能性。2016年10月「天水圍藝術實驗室2」希望召集有志參與社區藝術的朋友,在楊秀卓老師帶領下,為一眾天水圍在地組織作流動佈景,創作屬於社區的舞台,讓一眾主角發光發亮。
這一次,天拉吧為不同在地團體設計了有趣的裝置與佈置,讓他們的日常活動更吸引社區目光。這其實是我們與不同組織建立長遠互動的一次初步實驗。
2016年10-11月




































如果社區是一個家,公共空間就是客廳,作為家人的你,又會如何佈置這個客廳呢?
天拉吧舉行召集天水圍人一同走入屋邨、公園、橋底等公共空間,通過藝術創作,佈置我們的客廳,為這個家添上色彩。
這次創作,天拉吧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在一幅長達十米的社區牆壁上,我們發起集體創作。原本只是十多人的小工作坊,不斷吸引街坊駐足、參與,最終發展成五十多人共同完成的藝術行動。天水圍的這幅大牆,成了最具象徵性的「客廳記憶」。
天水圍藝術實驗室#3



































































